孙安龙,东南大学土木学院2011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张克恭”土力学奖学金、苏博特奖助学金等。曾获江苏省社会实践十佳使者、江苏省十佳风尚提名奖、江苏省年度人物提名奖、东南大学2015年最具影响力毕业生、东南大学五四青年奖章(全校共2名)等荣誉。因撰写《叶落胸前,已是深秋》一文获得2013年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青春励志奖,文章作为优秀征文在颁奖典礼上被朗诵,并在中国青年报上专版刊登。担任班干期间,所在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作为支教队队长,带领支教队获得华桥基金会南京高校支教项目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团队、远洋之帆社会实践全国三等奖、东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特等奖。
大山深处仍有梦,风雨兼程再远航
有这样一个人,来自大山,却不忘故土,倾己之力,只为让更多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有这样一群人,身处繁世,却身怀抱负,织梦一夏,只愿给山区儿童争取更多的机会。
立志出乡关,学不成誓不归
孙安龙来自云南彝良, 三次中考、三次高考才让他走进东南大学,开始他的逐梦之旅。来自云南大山里的他,品过无数辛酸。由于父辈的原因,从小就备受歧视。本打算就此混沌度日的他,却因堂姐孙安碧的三块月饼,感受到温暖,决定改过自新,奋起拼搏,立志复读考上省重点中学。于是,通宵达旦、土豆充饥、桌上小憩、反复研读课本已成家常便饭。就这样被同窗称为“孙疯子”的他笑着承认:“当时我简直就是玩命一样地读书,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坦言,第一次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却因为要照顾患病母亲而退学;第二次的高考却因为营养跟不上而患上胰腺炎,终致梦被搁浅;第三次才考上东大土木工程学院。走出大山,何其艰难,他成了大山里的一个传奇,用行动演绎了“天道酬勤”。
孙安龙彷徨不安地带着全部家当4000元,踏上了求学之路。是学校的“绿色通道”为其雪中送炭,是新生助学贷款彻底冲散他心中的阴霾,从此踏上东大求学之路。母亲说叮嘱他:“要记住学校的恩情,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他牢记母亲的教诲,异常努力,虽然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是他只能迎难赶上,在老师和学生的关心帮助下,铁杵成针,最终收获优异的成绩,并获得多项奖助学金,成为朋辈中的佼佼者。
情系彩云,不舍不忘
身为大山的孩子,他深知求学的艰辛,所以一直憧憬故乡的教育能有所改善。“彩云”二字源自“彩云之南”,代表着吉祥、美丽、和谐、幸福。“缘梦一直是我在做的东西,我想让它一直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实现他们心中的梦。”在孙安龙的牵头下,在全校宣传动员,12位有着共同梦想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创建了最初的“缘梦彩云协会”,孙安龙的梦想开始步步变为现实。
2012年地震过后,故乡彝良变成一片废墟。看着满目疮痍的家乡和因地震失学的孩子,孙安龙非常痛苦,“家是充满儿时回忆的地方,可就在一瞬间全都烟消云散了。”不想看到乡亲们因贫困而走投无路的脸庞,不想孩子们就这样困顿于大山,他下决心要做些事情。很快,孙安龙发动东大师生为村里募集了1万元。2013年,孙安龙发动全国各地的高中校友,半年时间募集了13万元,在家乡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读书是能改变命运的,我要让孩子们读上书,哪怕只有一两个能上大学,也要让他们明白只要坚持,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出身也能创造幸福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渺小,孙安龙想到了向更多的人求助。他奔波于南京各大高校,号召师生捐赠衣物。他还通过江苏省希望工程办等组织,开展“情牵彝良”爱心助学活动。与南京爱心妈妈群等多次合作,为故乡捐赠共计200万余元,资助32位山区孩子读书。
支教公益一线牵,青山绿水一生情
2014年暑假,孙安龙组织了45人的支教团队到家乡支教,为仙马小学捐赠了412双全新的手套,同时开展了为期20天的暑期支教活动。在了解到仙马小学师生饮水困难后,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了自己童年时的求学艰难,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仙马小学解决饮水问题。
仙马小学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困难。孙安龙联同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发起募捐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共筹得善款九万余元。毕业前夕,孙安龙乘坐32小时火车赶到彝良奎香,会同仙马小学校长一同寻找水源。他们骑着两辆摩托车在泥泞的盘山路上一路颠簸,在
2015年5月底饮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仙马小学400余师生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彝良奎香乡人民政府、仙马小学师生和周边群众都对捐款的爱心人士表示深深感谢。
花落胸前,已是初夏。孙安龙用十年的青春走出大山,岁月如歌,一程山水,一段前程,一份风雨,一路梦的芬芳,一路母校的资助。他时刻记着一路风雨兼程中得到的所有帮助,并尽自己的力量去感恩和回馈。正如他站在东南大学最具影响力毕业生的舞台上所说的:“考入母校,是上苍对我最大的宽容,而我希望,用我的一生来铭刻母校和祖国对我的资助,用我的奉献来诠释我对母校和祖国深深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