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中成长
1990年春天,瞿晓出生在一个苏北边远地区的贫困农村。在2009年的高考中,他发挥出色,考上了 “211”和“985”重点大学——东南大学。全家的欣喜尚未退温,紧接着便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每年6000元的学费住宿费。这让一个贫困农村家庭感到深深的压力。父母常年务农,积劳成疾,微薄的家庭收入更无力支付高额学费。父母四处奔走凑学费,但也没法长期解决学费问题,毕竟都是穷苦的农村,谁家供个大学生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瞿晓也行动起来,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利用暑假去镇上做家教。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努力,虽然是积攒了一点钱,但大额的学费怎么办,生活费怎么办?那憧憬已久的大学梦难道就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碎吗?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瞿晓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村委会给了他近千元的资助,并告知了绿色通道和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事宜。这让他一家喜出望外,不禁让他大学梦的脚步踏实地落在现实的土地上。2009年秋季开学时,在学校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下,瞿晓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之后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申请到了四年的国家助学贷款。终于,在学习、社会各方的关爱下,瞿晓的大学梦得以实现。
事实上,实现大学梦以后,他并未停止过他对更高理想的追寻,受各界关爱的感召,他一直很努力,一直在行动。
行动中取胜
大一之初,瞿晓获得班内同学的支持成为大学第一批入党的学生,不断进步,成长为班长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大一之初,明确了学习是大学的主题,并把保研确立为自己大学四年的一个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之后他坚持晚自习,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学习成绩一路领先。
电子作为东南大学的强势工科专业,自然在科研创新上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受国家资助的鼓舞,瞿晓在科研创新方面一直走在最前沿。大二上学年,他就准备参加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对于大二学生来说,这项竞赛并不容易。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了竞赛团队,确定了《基于FM立体声发射技术的个人电台》的选题。在分工中,他主动承担了难度最大的系统编程部分,可好长时间都一筹莫展,他便登门请教了很多位学长,最终使得困难得以解决。在竞赛最后阶段,他们发现因为前期设计上的缺陷,系统并不能完美的运行,他们做出了大胆的决定,推翻前面的软件构架重新编写。这一繁重的任务自然落到瞿晓的身上。五一的三天假期几乎每个小时都沉浸在软件编写中,甚至连睡觉想的都是代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完成的作品焕然一新,完美地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只是瞿晓科研生活的一个开始。第二年的嵌入式竞赛他和他的团队如愿地得到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并在之后的东南大学第十四届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校级一等奖的骄人战绩。
同时,大二到大三,他由他负责的小组参加了省级、校级、院级三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三个SRTP项目的成绩均为“优秀”。其中,瞿晓所负责的省级SRTP项目《无线传感网OFD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的FPGA设计》不仅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而且其根据项目撰写的论文被评为东南大学第二届学术报告会优秀报告,并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电子器件》杂志。此外他还获得了第二届东南大学虚拟仪器设计竞赛三等奖。2012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团员”,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得了两次校级“三好学生”,东大智能奖学金,2011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12年度校长奖学金。2012年底他以免研排名全院第三的成绩顺利保送至东南大学国家ASIC工程中心。
瞿晓常说,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才能促成他今天的成绩,否则他还在为吃饭问题担忧呢。的确,有了国家的资助,才能使瞿晓成才的路走的更为坚实!
奉献中回报
瞿晓任班长期间,组织了多次集体活动,诸如:秋游、聚餐、K歌娱乐,茶话会,内部篮球趣味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活力,也正因如此,班级建设在各方面成就突出。在他的班长任期内,该班斩获校“先进班集体”后,又荣膺省级“先进班集体”。
身处校园,却不能忘记回馈社会。瞿晓组织参与了多次社会公益性活动,如清水亭小学支教,给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宣讲,培养他们的科技兴趣。活动中做了飞机模型实验,物理小实验,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展示,让小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展示当中了解科技,认识科技,喜欢科技。此外,2010年五一儿童节,班级在允公小学与小朋友进行联欢活动。这一系列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展开,体现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的大学生的崇高社会责任感。
总结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典型代表,瞿晓身上闪耀着这样的光芒: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受助于社会,心系社会;不止注重自身的提高,还时刻关心集体的发展;在国家、社会、学习的帮助下,插上奋斗的翅膀,不屈不挠,追求梦想。
瞿晓同学从未停息,而是一直在路上,在充满鲜花与荆棘的路上,在汇集社会的爱心与鼓励的路上。他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中守住了心灵的宁静,在和谐的盛世追求心中那属于自己的永恒的中国梦。